时间:2025年04月01日
地点:影像楼四楼半会议室
参会人员:教研室全体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
主持人:阮志兵(教研室副主任)

一、学习内容
(一)2025版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介绍
教研室副主任阮志兵系统介绍了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背景,强调其遵循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标准、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及社会需求,重点优化了课程体系与学时分配,强化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。
(二)新版培养方案四大培养目标解读
目标1: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
强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医者仁心的专业人才,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,注重职业道德教育(如患者隐私保护、廉洁行医等)。
目标2: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
掌握X线、CT、MRI等影像设备原理及操作规范,熟悉常见病诊疗原则,具备初步影像诊断与分析能力。需通过实验课、临床实习强化实操训练。
目标3:沟通协作与社会适应
提升学生医患沟通、团队协作能力,适应医疗卫生机构、科研单位等多元化职业场景。
目标4:终身学习与创新发展
引导学生认识学科发展动态,培养自主学习能力,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快速迭代需求。

(三)毕业要求与支撑矩阵关系
四大毕业要求领域:科学学术、临床能力、健康与社会、职业素养。
支撑关系:通过课程体系(如《影像诊断学》《医学伦理学》)、实践环节(如临床实习、科研训练)实现目标达成,教研室需对照矩阵优化教学内容。

(四)毕业条件与学位授予细则
明确学分要求(如必修课、选修课比例)、实践考核标准(如实习时长、技能达标)、学术成果(如毕业论文)等,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。
二、新旧版本培养方案修订对比
1.总学时学分优化
依据国家临床医学标准压缩总学时,调整部分课程学分学时(如《介入放射学》由48学时减至32学时,《生理学》增至5学分)。
2.课程开设时间调整
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》从第8学期提前至第6学期,强化中期实践衔接;《专业英语》调整至第8学期,结合毕业需求提升应用能力。
3.课程学时精细化调整
共调整9门课程学时(详见附表),确保学分学时符合16倍数要求,如《影像核医学》36→32学时,《医学超声影像学》48→32学时。
4.动态完善机制
未来将结合行业调研(如AI影像技术应用)持续修订方案,增设选修模块(如分子影像学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)。
三、教学实施要求
1.课程教学:教师需按新版方案修订教案、课件,融入课程思政(如目标1案例设计),更新影像技术进展内容(如PET-CT原理)。
2.实践环节:加强临床技能训练,利用附属医院资源开展多模态影像设备(MRI/CT)实操教学。
3.考核评价:建立“理论+技能+职业素养”多维评价体系,增加病例分析、团队协作等考核形式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计划
1.教师培训:组织新版方案专题研讨,明确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。
2.资源建设:更新实验设备,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(如DSA操作模拟)。
3.反馈机制:定期收集学生、临床导师对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。